杭州润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
润心课程
联系我们

联系方式:王老师
座机:0571-87048097
地址:杭州市滨江区江南星座1幢1单元1009室
 
邮箱:hlwq2008@126.com

首页 > 萨提亚介绍

运用萨提亚冰山隐喻:觉察与成长

作者: 点击:1269 发布日期:2013-07-30 14:49:53

  学习萨提亚,对我很大帮助是,我渐渐相信,我所看到听到的外在行为、语言,那只是真相的一小部分,还有很多人的内在部分我看不到,于是我也越来越谨慎,甚至不再根据人的外在对人做评判,即使觉察到自己评判,也会告诉自己,这是“我的理解,不见得对方就是这样”,这样也越来越难陷入到“我对你错”的争斗中,而更有机会看看彼此的视角、彼此的感受、彼此的期待,以及尝试着在生命力层面上与对方有一份连结。

  在萨提亚助人模式中,会把人看作一座冰山,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外在行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,一个人的改变和成长,是各个层面的改变和成长,冰山隐喻的用处非常广,但是就像一门修炼法门一样,需要长期坚持对自己和他人的觉察练习,我目前对冰山也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应用。林文采老师对我深入了解冰山提供了很多帮助。

 

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,关于应用冰山的:

  这篇博文先摘录萨提亚书籍中关于冰山的描述和图示(《心灵的淬炼》,玛莉亚葛莫利(MariaGomori),《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》和《新家庭如何塑造人》),之后会谈谈我自己运用的心得。

 

 

灵性自我(Self)

  冰山的核心或基础就是灵性自我,它是人的“我是”,决定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,但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本质。我们的目标是与它连结,发现我们本然的面貌,以及我们最深切想要的是什么。我们需要学习去认识和重视自己,才能够重视别人。学习接纳和重视自己时,就发展出自我价值感。

  即使我们觉得忧郁或生气,也能有高自我价值感,并接纳它是人生和关系中起起伏伏的一部分。高自我价值并不是自私,萨提亚成长模式的目标就是拥有高自我价值,并不是“一直感觉良好”,高自我价值是一致性的体现,其特征如下:

  “我觉得很沮丧,我的声音听起来、外观看起来,就是沮丧,我承认它、与人分享,并决定是否求助。”

 

渴望(Yearning)

  渴望是普世皆同的,不论是什么种族、文化、宗教、性别或肤色,所有人都想被爱、被重视、被接纳、被团体纳入。从出生的那一刻起,婴儿就渴望被爱,到九十岁时亦然,这是所有人持续一生的过程。因为这些渴望,我们发展出几种沟通方式,表现出来的形式可能是得到接纳或不被接纳的行为。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,我们可能讨好或控制他人。当普世皆同的渴望未被满足时,就很难与他人连结,或者连结不稳固。

  如果我是一致的人,我会接纳自己的渴望,例如,如果我渴望独立,一致就是接纳渴望,并引导我的行为去得到独立。

 

期待(Expectation)

  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期待是根据渴望而来的。渴望是普世皆同的,但期待却因人而异。每一个小孩都想被爱(渴望),但小孩如何“知道”自己被爱,却是各自不同。例如,有的小孩透过拥抱,知道自己被爱,有些人则透过玩耍或谈话。有些小孩会因为自己独特的期待没有被满足,而认为自己不被爱。处理“未满足的期待”,是萨提亚助人过程中的重要部分。

  当我一致性地接纳自己的期待,就会很实际地保留现在可能实现的期待,放下不符合现实的期待,迈向实际可行的方向,而不会紧抓着未满足的期待,指责别人没有实现我的期待。

 

观点(Perception)与解释

  观点是基于现在和过去经验的结合,不只是根据此刻所见所闻的事实,也受到我们的信念与价值观、期待与渴望的影响。例如,有个小孩知道父母不曾拥抱她,将之解释为自己不被爱或不值得爱;或是发现学校其他同学对她不好,欺负她,她的解释可能是自己很笨或不受欢迎。这种解释会影响她的自我价值感,以及她对自己的看法与感受。

 

感受(Feeling)

  感受是普遍的人们情感经验,比如爱、生气、害怕、轻视、疼惜和嫉妒等。在个人身上会引发这些感受的因素,则因不同的人、家庭或文化而异。我们必须接纳人类感受的全部范畴,而不是认为只有某些感受是可接纳的。如果切断、掩盖或否认某些感受,这些感受常常会以身体或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。一致性就是接纳、拥有和掌管我们的感受。

 

感受的感受(Feeling about feeling)

  当我们体验到某种特别的感受,比如生气或者嫉妒,通常会根据自己学到的规条是否接纳这种感受而产生反应,这会影响目前正在发生的感受是否被自己接纳。我们也许被教导生气是不好的,所以在生气时,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种感受,这种想法进而产生另一种感受,比如对原有的感受感到羞愧。

  关于感受而产生的感受是觉得自己不好,规条不准我们如实接纳感受,必须加以否认。如果害怕失去别人的爱或接纳,我们可能压抑自己的生气,假装它不存在,这种反应与真实感受是不一致的。不但不会促使我们获得想要的接纳,反而会妨碍我们与别人的连结,因为我们的感受与言行并不吻合。

 

应对(Coping)

  我们对外在处境选择如何回应或反应,就是我们的应对。如果我们不接纳自己的感受,加以隐藏或者防卫,就是应激反应(Reaction)。在人际互动中,我的反应就是用不一致的沟通来防卫或保护自己(指责、讨好、超理智、打岔),以维护自我价值感。如果我在了解处境时,能运用自我、他人和情境这三个因素,就能一致性的回应,而不是反应。



 

行为(Behavior)

  行为位于冰山的顶端,常常是别人唯一能看见的部分,我采取的行为是应对的外在表现。我可能说:“这是你的错”(指责),或说“这是我的错”(讨好),或是在伤心的时候微笑,眼中含着眼泪时说我很快乐。如果我能全然接触和接纳自己,相信所有感受和回应都是可接纳的,就会有一致性的行为,我的看、听、言、行都会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进行。